Tag: experiment

曼陀羅測試盤 beta v0.1

        總算有了第一個多種菌的測試盤。 這是培養兩天後的成果。 五天後。   可惜看不到結果,因為要離開Laboral囉!下一次就是回到台灣,與其他菌們結新緣了。 Read More

Side Project: 小甲蟲腳印

我的縮時攝影棚被小甲蟲入侵了,結果小甲蟲在沒加蓋(但在封閉的壓克力盒內)的培養皿上爬來爬去,於是被我抓來蓋腳印。養了三天以後變成這個樣子: (註:小甲蟲在蓋腳印五分鐘以後便放生)   牠踩到什麼東西了頓時清清楚楚啊!   Read More

混色篩選

因為想要看到菌與它所在長的環境的互動,又Fenix在看到前面有些紅色色素被消化掉以後傳來了一篇很有趣的論文《A simple method to screen for azo-dye-bacteria》於是開始一連串的混色與等待細菌消化的實驗。 這是黏菌放在1.5%酵母培養基以後的結果… 但是不知道那一點點的是不是黏菌?   還有之前收集到的漂亮黃色,以及再一次的Bacillus 以及我在實驗室亂摸來摸去蓋到手印的盤… (有些時候沒睡飽是會做蠢事的…)   這一開始是用紅、黃、藍三個色素調配的盤來篩看會對哪種色素有反應 可以看到一段時間以後顏色變得非常的不一樣: 左邊是紅色被消化掉的,右邊是有部分紅色被消化掉的結果   Read More

緣起與緣滅

最後的毀滅過程影像測試。 Read More

黏菌客串演出污染天鵝湖

其實一切都是意外。

這個本來是測試不同染色方法被污染的程度、以及牛奶agar滅菌程度。(註:由於牛奶在正常的122 °C 加熱20分鐘會變性,查到Sigma Aldrich網站上說他們的skimmed-milk powder只能加熱5分鐘,因此測試。)當時做法為將滅菌過的牛奶agar倒進去後,再滴入紅E122與藍E133兩種顏料,並輕微旋轉搖晃蓋著的培養基讓顏色逐漸混合,但卻未完全混合,以製造顏色漸層。放置五天後表面開始出現白色的菌落、並且有部分培養基牛奶被消化而變成透明。手上因為剛好有養著玩的黏菌Physarum polycephalum (黃色的那些),所以就把牠們放上去,看看會不會有互動出現。在培養兩天之後剛好之前的縮時攝影相機空下來,便順手拍了縮時。另一個用意是想要測試我的縮時攝影棚到底有沒有污染… (結果有!要改設計了!) Read More

我所愛的螺旋小宇宙

這張圖是養了第二天(48 hrs)之後的某種土壤細菌。根據陳俊堯教授跟Simon Park教授都認為應該是Bacillus家族,但是詳細品種不明。也許是Bacillus subtilis, 也許是 Bacillus mycoides.   三天後:   同一盤菌四天以後的樣貌: 而在40倍電子零件用光學顯微鏡底下長這個樣子: 其實當初同一批有其他顏色,但不知道是不是我一開始接種的時候沒接種好,都沒東西長出來。也許是當時很土砲的使用銅線來接種所致。所以在9/25號又重新接種了紅、黃、藍三個純色。 黃色培養基 (24hrs) (48 hrs) 藍色培養基 (24 hrs) (48 hrs)   紅色培養基 (24 hrs) (48 hrs)   以及牛奶紅色培養基:   (24 hrs) (48 hrs) 後面兩張是牛奶培養基培養兩天以後,可以看到這種菌會把色素跟牛奶分解掉,變成透明的。 而原本這盤的側邊也可以看到紅色素被消化掉的痕跡: 這種菌與它所在的營養環境的互動還蠻有意思的,可以感受到環境因它的存在而有所改變了。也許可以成為之後曼陀羅設計的一個元素?關於這個部分Fenix提供了一個參考資料:A simple method to screen for azo-dye-degrading bacteria. 另外根據Simon Park教授的建議,他曾發現Bacillus mycoides會受培養基張力影響而改變生長形態(參考連結:Variation in the Morphology of Bacillus mycoides Due Read More

培養基色彩實驗

不知為何,買到的食品級agar透明度低,加了yeast extract之後就又更濁了,菌在上面幾乎看不見。在與陳俊堯老師討論以後,決定使用食用色素測試。在家樂福找到紅(E122)、黃(E102)、藍(E133)三色。而在顏色上,也嘗試使用低脂奶粉替代yeast extract作為碳源,使用製冰盒測試顏色效果與生長狀態。 此為牛奶培養基基底,未滅菌,一天後的生長狀態。 此為酵母培養基基底,未滅菌,一天後的生長狀態。注意紅色區域開始出現會消化紅色色素的菌。   又過了兩天以後: 如同小宇宙的牛奶培養基! 我特別愛右上角紫色的那格,幾乎有種金箔的感覺….   以及酵母培養基的陳舊文青風格褪色… 似乎這個菌不只會分解紅色,也會分解黃色。但是分解黃色的速度要比紅色來的慢?或是有黃色的那幾格不見得有同樣的菌種存在?   這次測試有趣的地方在於,培養基完全沒有特別接種,就是放在空氣中等它們被「污染」。之前Oron Catts曾說培養基就是微生物sensor。其實也就如一面面鏡子映射著我們平常不會有感知的世界。   那這樣是不是也會擴展我們對一個地點的了解呢? Read More

從Peña De Los Cuatro Jueces衍生的小宇宙

2015年9月18日,趁著同樣在LABoral駐村的藝術家Coco與Ivan的工作坊,到Gijon臨近的山上一趟。也趁機帶著身上唯一一個培養皿與第一次測試的yeast extract培養基前往採樣。   三天後得到這樣的結果:   裡面疑似出現我一直想要找的Bacillus家族細菌,於是立刻燒水備培養皿,把它獨立培養出來(上面還有不小心把培養基戳破的痕跡….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