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愛的螺旋小宇宙

IMG_9043
這張圖是養了第二天(48 hrs)之後的某種土壤細菌。根據陳俊堯教授跟Simon Park教授都認為應該是Bacillus家族,但是詳細品種不明。也許是Bacillus subtilis, 也許是 Bacillus mycoides.

 

三天後:

IMG_9195

 

同一盤菌四天以後的樣貌:

IMG_9401

而在40倍電子零件用光學顯微鏡底下長這個樣子:

IMG_0519 IMG_0518 IMG_0517 IMG_0515

IMG_0521

其實當初同一批有其他顏色,但不知道是不是我一開始接種的時候沒接種好,都沒東西長出來。也許是當時很土砲的使用銅線來接種所致。所以在9/25號又重新接種了紅、黃、藍三個純色。

黃色培養基

IMG_9210

(24hrs)

IMG_9369 IMG_9395

(48 hrs)

藍色培養基

IMG_9209

(24 hrs)

IMG_9389 IMG_9399

(48 hrs)

 

紅色培養基

IMG_9207

(24 hrs)

IMG_9384IMG_9398

(48 hrs)

 

以及牛奶紅色培養基:

 

IMG_9211

(24 hrs)

IMG_9403 IMG_9404_1

(48 hrs)

後面兩張是牛奶培養基培養兩天以後,可以看到這種菌會把色素跟牛奶分解掉,變成透明的。

而原本這盤的側邊也可以看到紅色素被消化掉的痕跡:

IMG_9419IMG_9401

這種菌與它所在的營養環境的互動還蠻有意思的,可以感受到環境因它的存在而有所改變了。也許可以成為之後曼陀羅設計的一個元素?關於這個部分Fenix提供了一個參考資料:A simple method to screen for azo-dye-degrading bacteria.

另外根據Simon Park教授的建議,他曾發現Bacillus mycoides會受培養基張力影響而改變生長形態(參考連結:Variation in the Morphology of Bacillus mycoides Due to Applied Force and Substrate Structure),所以也測試了一下手上的菌與金屬墊片的互動:

IMG_9208
隔天:
IMG_9410 IMG_9408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