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biolab

曼陀羅測試盤 beta v0.1

        總算有了第一個多種菌的測試盤。 這是培養兩天後的成果。 五天後。   可惜看不到結果,因為要離開Laboral囉!下一次就是回到台灣,與其他菌們結新緣了。 Read More

All coming together

今天是發表日,總算機器第一次全部接上線。 整個裝置由右到左為:微生物分離系統、電腦腦波系統、印表機(曼佗羅儀) 第一次的試驗列印盤結果: 這張圖中其實包含了許多四天前第一次列印時的錯誤,例如黴菌污染、以及圖形座標忘記置中以至於噴頭不斷撞牆的結果。但是可以見到菌本身在噴出後形成漂亮的聚落(請見中間的幾個白色colonies)   這為設計的噴頭組。使用Luer Lock系統針筒,22 gauge。 Eppendorf中為無菌水,每次列印之前製備,再從下面的完整色盤選擇微生物放到eppendorf中稀釋,並且loading至針筒中。 這為三天前測試的裝置照片   以及最後的發表照片 Read More

機器手臂

Laboral的最後一週,在極度忙碌且沒機會紀錄的步調之中測試了噴頭、改裝了印表機平台、印表機軟體,並且將整個無菌操作台組合起來。   這張為印表機墨水測試。Luis設計的噴頭,並且根據腦電波訊號有所改變。因為微生物印出無法立即以視覺debug,用藍色食用色素代替。照片中為其中一次測試的畫面。   換上了壓克力的平台,並且有溝槽可以固定20公分的培養皿。     Read More

Side Project: 小甲蟲腳印

我的縮時攝影棚被小甲蟲入侵了,結果小甲蟲在沒加蓋(但在封閉的壓克力盒內)的培養皿上爬來爬去,於是被我抓來蓋腳印。養了三天以後變成這個樣子: (註:小甲蟲在蓋腳印五分鐘以後便放生)   牠踩到什麼東西了頓時清清楚楚啊!   Read More

混色篩選

因為想要看到菌與它所在長的環境的互動,又Fenix在看到前面有些紅色色素被消化掉以後傳來了一篇很有趣的論文《A simple method to screen for azo-dye-bacteria》於是開始一連串的混色與等待細菌消化的實驗。 這是黏菌放在1.5%酵母培養基以後的結果… 但是不知道那一點點的是不是黏菌?   還有之前收集到的漂亮黃色,以及再一次的Bacillus 以及我在實驗室亂摸來摸去蓋到手印的盤… (有些時候沒睡飽是會做蠢事的…)   這一開始是用紅、黃、藍三個色素調配的盤來篩看會對哪種色素有反應 可以看到一段時間以後顏色變得非常的不一樣: 左邊是紅色被消化掉的,右邊是有部分紅色被消化掉的結果   Read More

緣起與緣滅

最後的毀滅過程影像測試。 Read More

黏菌客串演出污染天鵝湖

其實一切都是意外。

這個本來是測試不同染色方法被污染的程度、以及牛奶agar滅菌程度。(註:由於牛奶在正常的122 °C 加熱20分鐘會變性,查到Sigma Aldrich網站上說他們的skimmed-milk powder只能加熱5分鐘,因此測試。)當時做法為將滅菌過的牛奶agar倒進去後,再滴入紅E122與藍E133兩種顏料,並輕微旋轉搖晃蓋著的培養基讓顏色逐漸混合,但卻未完全混合,以製造顏色漸層。放置五天後表面開始出現白色的菌落、並且有部分培養基牛奶被消化而變成透明。手上因為剛好有養著玩的黏菌Physarum polycephalum (黃色的那些),所以就把牠們放上去,看看會不會有互動出現。在培養兩天之後剛好之前的縮時攝影相機空下來,便順手拍了縮時。另一個用意是想要測試我的縮時攝影棚到底有沒有污染… (結果有!要改設計了!) Read More

縮時、霧、與Bacillus

這已經是大概第十幾次我嘗試縮時攝影。每次嘗試都會遇到水汽凝結的問題,讓燈光照一照後溫度微微升高,Agar裡的水汽就會凝結在培養皿蓋子上,阻礙視線。在嘗試過將蓋子擦乾、不封口、蓋子上方加塑膠版、agar製備後放兩天再使用、噴潛水防霧噴霧,種種嘗試之後,總算到了一個可以維持多天方式:

用盒子把培養皿罩起來。 Read More

微觀 40x

以前總直覺覺得細菌就是一坨坨、平的、圓的(儼然是個沒有仔細觀察形態的人),最近才注意到他們有各式各樣的立體結構,尤其是在邊界的地方。下面的影像是用組裝電子元件用的40x顯微鏡、iPhone 5S手機鏡頭翻拍的影像。   Read More

Agar 與它的台灣海峽與西班牙故事

上上週因為買到的食品級Agar煮出來顏色不夠好看透明,一怒之下多方尋找西班牙當地的Agar供應商。誰知,找到一間位於Gijon與Oviedo之間的專業實驗用Agar製造商Roko Agar。以一個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情寄信問他們是否有賣小量(約100g)的Agar,並簡短介紹這個計劃以後,隔天竟然收到了他們的電話! 電話接起來第一句話是中文的「你好!」當我正疑惑著怎麼西班牙號碼又講中文時,對方表示他是Roko Agar的董事總經理Pedro,很驚訝在他住的城市Gijon竟然有來自台灣的藝術家需要拿他們的產品養細菌。由於他們只賣大量的、但覺得我的計劃太有趣了,決定贊助我免費agar! 上星期五,Pedro帶著agar來LABoral拜訪。我這才知道Roko Agar從1955年開始在Austurias區域製造agar,從Gijon附近的海岸採收紅藻進工廠內蒸煮、漂白。但西班牙沿岸的紅藻在冬天天氣太冷、並且當地沒有養殖紅藻的技術,他們現在與中國福建、廣東沿岸的紅藻養殖合作,採收乾燥後送至西班牙、距離我駐村地方30分鐘車程的工廠內加工。工廠每週七天24小時輪班不停機,是世界上最大的agar製造商之一。而Pedro本人時常前往福建廣東沿海,並多次到過廈門,對於台灣非常有興趣。他也談到其實每一批agar的顏色,如果沒有漂白的話,是會有不同深淺的。而為了要讓實驗室裡的人感覺安心,才特別加上不必要的漂白手續。這也是為什麼我拿到食品級的agar顏色比較深的原因。 可惜現在正在等著培養皿到來,不然我等不及要試新的agar了! Read More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