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發表日,總算機器第一次全部接上線。 整個裝置由右到左為:微生物分離系統、電腦腦波系統、印表機(曼佗羅儀) 第一次的試驗列印盤結果: 這張圖中其實包含了許多四天前第一次列印時的錯誤,例如黴菌污染、以及圖形座標忘記置中以至於噴頭不斷撞牆的結果。但是可以見到菌本身在噴出後形成漂亮的聚落(請見中間的幾個白色colonies) 這為設計的噴頭組。使用Luer Lock系統針筒,22 gauge。 Eppendorf中為無菌水,每次列印之前製備,再從下面的完整色盤選擇微生物放到eppendorf中稀釋,並且loading至針筒中。 這為三天前測試的裝置照片 以及最後的發表照片
Laboral的最後一週,在極度忙碌且沒機會紀錄的步調之中測試了噴頭、改裝了印表機平台、印表機軟體,並且將整個無菌操作台組合起來。 這張為印表機墨水測試。Luis設計的噴頭,並且根據腦電波訊號有所改變。因為微生物印出無法立即以視覺debug,用藍色食用色素代替。照片中為其中一次測試的畫面。 換上了壓克力的平台,並且有溝槽可以固定20公分的培養皿。
今天將NeuroSky Mindwave Mobile的訊號接上Processing了,使用的是Andreas Borg的ThinkGear Java Socket (Github)。NeuroSky有出一個叫做ThinkGear的SDK。在Processing端有Jorge C. S. Cardoso 寫的Mindset Processing Library從Serial port讀取訊號,以及我使用的ThinkGear Java Socket,從127.0.0.1的port 13854讀取JSON訊號。
根據NeuroSky的ThinkGear SDK技術文件,ThinkGear分成ThinkGear Connector (連接Mindwave Mobile以及其他腦電波裝置)、以及ThinkGear Communication Driver(提供API連接電腦與ThinkGear Connector連接到的裝置)。因為ThinkGear只提供Mac與PC的API,其他平台則可以使用Serial Stream來讀取訊號(這大概也是為什麼Cardoso的library是讀取serial port吧!)
在技術人員David與Luis的幫助之下,我的印表機已經架好,只剩噴頭。 今天開始測試用Raspberry Pi接上Perusa i3遠端列印。 此外David為了我的Project寫了一個可以從Processing產生gcode直接餵給印表機的軟體: 接下來就是如何把腦波數據放進Processing裡面改變線段的穩定度這部分了!
計劃其中特別工程的部分為一檯可以用機器控制的微生物印表機。 今天短暫研究了Reprap.org以及拜過Google大神後,第一次認真閱讀BioCurious做的BioPrinter計劃。 BioCurious似乎是使用Reprap Perusa i3的機型、配上密西根理工大學的Opensource Syringe pump 做了多噴頭 結構。大概算了一下,我應該會需要至少5~6個噴頭吧… 或是單一噴頭、每次印一種新的微生物就換一次?但是這樣可能會提高培養皿被污染的風險。 另外研究了一下Reprap家族的外形結構,真的都不太好看… LABoral這邊的FabLab工程師建議Haeckle,明天還得跟他們討論是不是改用BioPrinter版本firmware才不需要重寫?不過最好看的還是屬Micro Delta… 可是好像沒有空間放syringe pump… 目前需要結構規格與待辦事項為: 多噴頭、可替換syringe pump 可印200mm直徑的範圍 底座需要雷雕/CNC E8 Lie Group 結構 外殼設計 無菌空間設計 – UV Light空間 評估是否需要做對流與空氣過濾結構 也許印表機的無菌空間可以結合從野外收集培養出來的不同細菌strain收藏成為一個整體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