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September 2015

我所愛的螺旋小宇宙

這張圖是養了第二天(48 hrs)之後的某種土壤細菌。根據陳俊堯教授跟Simon Park教授都認為應該是Bacillus家族,但是詳細品種不明。也許是Bacillus subtilis, 也許是 Bacillus mycoides.   三天後:   同一盤菌四天以後的樣貌: 而在40倍電子零件用光學顯微鏡底下長這個樣子: 其實當初同一批有其他顏色,但不知道是不是我一開始接種的時候沒接種好,都沒東西長出來。也許是當時很土砲的使用銅線來接種所致。所以在9/25號又重新接種了紅、黃、藍三個純色。 黃色培養基 (24hrs) (48 hrs) 藍色培養基 (24 hrs) (48 hrs)   紅色培養基 (24 hrs) (48 hrs)   以及牛奶紅色培養基:   (24 hrs) (48 hrs) 後面兩張是牛奶培養基培養兩天以後,可以看到這種菌會把色素跟牛奶分解掉,變成透明的。 而原本這盤的側邊也可以看到紅色素被消化掉的痕跡: 這種菌與它所在的營養環境的互動還蠻有意思的,可以感受到環境因它的存在而有所改變了。也許可以成為之後曼陀羅設計的一個元素?關於這個部分Fenix提供了一個參考資料:A simple method to screen for azo-dye-degrading bacteria. 另外根據Simon Park教授的建議,他曾發現Bacillus mycoides會受培養基張力影響而改變生長形態(參考連結:Variation in the Morphology of Bacillus mycoides Due Read More

培養基色彩實驗

不知為何,買到的食品級agar透明度低,加了yeast extract之後就又更濁了,菌在上面幾乎看不見。在與陳俊堯老師討論以後,決定使用食用色素測試。在家樂福找到紅(E122)、黃(E102)、藍(E133)三色。而在顏色上,也嘗試使用低脂奶粉替代yeast extract作為碳源,使用製冰盒測試顏色效果與生長狀態。 此為牛奶培養基基底,未滅菌,一天後的生長狀態。 此為酵母培養基基底,未滅菌,一天後的生長狀態。注意紅色區域開始出現會消化紅色色素的菌。   又過了兩天以後: 如同小宇宙的牛奶培養基! 我特別愛右上角紫色的那格,幾乎有種金箔的感覺….   以及酵母培養基的陳舊文青風格褪色… 似乎這個菌不只會分解紅色,也會分解黃色。但是分解黃色的速度要比紅色來的慢?或是有黃色的那幾格不見得有同樣的菌種存在?   這次測試有趣的地方在於,培養基完全沒有特別接種,就是放在空氣中等它們被「污染」。之前Oron Catts曾說培養基就是微生物sensor。其實也就如一面面鏡子映射著我們平常不會有感知的世界。   那這樣是不是也會擴展我們對一個地點的了解呢? Read More

從Peña De Los Cuatro Jueces衍生的小宇宙

2015年9月18日,趁著同樣在LABoral駐村的藝術家Coco與Ivan的工作坊,到Gijon臨近的山上一趟。也趁機帶著身上唯一一個培養皿與第一次測試的yeast extract培養基前往採樣。   三天後得到這樣的結果:   裡面疑似出現我一直想要找的Bacillus家族細菌,於是立刻燒水備培養皿,把它獨立培養出來(上面還有不小心把培養基戳破的痕跡…. >”<):   Read More

The Wet Lab

這次要在不熟悉的國家快速弄起一個簡單的BioLab,卡是不停地刷。主要是Gijon並不是太大的城市,僅有二十幾萬人口,想當然奇怪的東西也不多。 目前觀察到幾個方便的購買方式: 設備類: Amazon.es 儀器類: eBay.co.uk 材料類:西班牙出乎意料的,Agar(洋菜膠)特別好買,幾乎大的超市、有機養生店(herbolarias)都有。而常用的酵母萃取物 — 英國人最愛Marmite卻是出乎意料的難找,反而有很多levadura(酵母粉),而且處處都有。賣給我的herbolarias老闆還說,很好吃,可以加yogert或加水。 酒精只買得到96%並摻了Chlorobenzene的酒精。 蠟燭很多。 內衣店很多。 藥局更多,幾乎每五步路一間、還有很多24小時藥局。 玻璃瓶意外難找。 在西班牙訂東西,當天中午訂隔天早上就會到!效率堪稱驚人。 就算我不會說西班牙文、他們不會說英文,店員還是會很認真的用西班牙文把東西解釋完,友善度100分。 目前「廚房實驗室」大致準備周全,設備清單如下: 從Fablab借來的秤 壓力鍋 火力不足的爐子 量杯 園藝噴瓶,小花造型。這是找到按壓式噴頭最便宜的選項… 酒精 1L 變性酒精 1L 紙巾 棉花棒 鹽巴 洋菜膠 Agar Agar – 我對這個洋菜膠超失望的,顏色很深,配起來很混濁 🙁 可能需要重買 酵母粉 前人留下來的筷子作為攪拌棒 Autoclave indication tape Parafilm Eppendorf 玻璃瓶數個,有些是從儲藏室挖出來的 台灣帶來的15cm玻璃培養皿一個 😀 試過用壓力鍋與烤箱滅菌,不小心烤融了棉花棒… 因為棒子是塑膠做的。其餘一切都好。 這幾年這樣亂搞,用烤箱烤Premo (Supersculpy)、烤棉花棒、用slow cooker炖polymorph… 大概有天會死於化學毒物累積… Read More

Technical Insecurities

遲早要解決的問題: E8 Lie Group, A Very Simple Model of the Universe, 以及微生物之間的轉譯。 Mindwave Mobile提供了 Attention, Meditation, Alpha, Low Beta, High Beta, Low Gamma, High Gamma, Delta, Theta值,該使用哪些值來調控印表機的進行?參考腦波解釋。 微生物收集,該如何被收集與呈現?同一區域的微生物可能產生自己的生態系而之間有互動關係、不同區域也會有不同的微生物。是否會跟每天的生活有關係? 曼陀羅飼養。要用什麼方式記錄?怎麼呈現? Read More

Microbes Printer, 3D Printer, BioCurious BioPrinter

計劃其中特別工程的部分為一檯可以用機器控制的微生物印表機。 今天短暫研究了Reprap.org以及拜過Google大神後,第一次認真閱讀BioCurious做的BioPrinter計劃。 BioCurious似乎是使用Reprap Perusa i3的機型、配上密西根理工大學的Opensource Syringe pump 做了多噴頭 結構。大概算了一下,我應該會需要至少5~6個噴頭吧… 或是單一噴頭、每次印一種新的微生物就換一次?但是這樣可能會提高培養皿被污染的風險。 另外研究了一下Reprap家族的外形結構,真的都不太好看… LABoral這邊的FabLab工程師建議Haeckle,明天還得跟他們討論是不是改用BioPrinter版本firmware才不需要重寫?不過最好看的還是屬Micro Delta… 可是好像沒有空間放syringe pump… 目前需要結構規格與待辦事項為: 多噴頭、可替換syringe pump 可印200mm直徑的範圍 底座需要雷雕/CNC E8 Lie Group 結構 外殼設計 無菌空間設計 – UV Light空間 評估是否需要做對流與空氣過濾結構 也許印表機的無菌空間可以結合從野外收集培養出來的不同細菌strain收藏成為一個整體的空間?   Read More

靜默

到達西班牙Gijon的第48個小時,開始害怕人跡卻又渴望人跡。 第72個小時,意識到語言區開始崩壞。在與剛認識的人說話過程中明顯感到吃力。 邊驚訝自己退化如此快速,邊意識到自己正如前男友說的:「分明就很需要人陪」。(然後心裡大笑真是旁觀者清。) 也再度開始怕狗。聽到樓梯間有狗吠,真的是拔腿就逃。 對於天生性格內向的人,社會性是訓練的結果。當少了這樣社會連結的必要性,縮回自己殼內的症狀竟然如此明顯。 開始要不就懶得吃東西,要不就過度飲食。 生活亂了常規。 Read More

重新開始的Mindwave – 兩年後重逢

第一次使用Neurosky 的 Mindwave Mobile 是兩年前與文琪還有Ka5的【腦皮質編舞計劃】。當時最困難的腦電波部分都交給文琪神奇的大腦控制,我只需要把腦電波儀資料弄出來並且做視覺呈現。 當時,麻瓜如我帶上腦電波,都只有亂跑的份,完全是個無法控制自己腦的狀態。 今天接上腦波儀後,無論怎樣meditation指數就是無法上昇。先不論Neurosky被人詬病它的Attention與Meditation值沒有實際上統計的明顯差別(白話:難以控制)[1],但至少我記得兩年前我的attention與meditation都很容易變高。畫面下方那巨大白色粗體字「Please start the music player」,隨手就開了之前工作聽的梵音心經Youtube。 值開始上昇。 抓著那種感覺再推一點點… 結果就大哭了。過去這一整年,很難過的時間很多,一開始是太難過了整個麻木掉,後來是知道難過了會影響到太多人,所以最後也就繼續壓抑著。情緒這東西很奇怪,要不是在事件發生時就道行高深完全不被周遭所影響,一旦被影響到了,好像沒有辦法遺忘,它積著就是積著,要真的發洩出來才行。 大哭後,好像有鬆動一些。是種久未活動的關節熱身運動完的感覺。 其實我一開始是想要修多年前有人寫給Neurosky Midewave Mobile的Processing App的… 但時間與廣大的善心優秀工程師會解決這個問題,出現了新專用library,請出門左轉下載[2]。要注意的是會與json4processing相衝,需要暫時把json4processing移除掉才能執行喲。 嗯,應該要繼續維持這個感性Geek書寫。 [1] Kiel Gilleade. Manipulating the attention and meditation metrics. http://justkiel.com/wordpress/?p=345 [2] Think-Gear Java Socket https://github.com/borg/ThinkGear-Java-socket Read More

計劃正式啟動

其實好久沒有寫部落格了。這個習慣應該是當年大學很興盛的,但就像不久之前忘記在哪看到,好像「這個年代寫部落格的就只剩下美妝、美食與旅遊部落客了。」 哎,但是創作過程部落格應該還是有點可看性的吧?就趁在希洪駐村這個沒什麼人可以對話的城市開始好了。 先大約說一下這個創作計劃。計劃想法開始於2014年年初、約略是農曆年前。當初是為了想要申請斯洛維尼亞設計雙年展,而與好友Spela Petric開始的對話。詳細經歷我也不記得了,總之後來是被選上斯洛維尼亞設計雙年展的Designing Life組,但因為是小組作品,於是這個計劃就被擱置,而開始進行「PSX Consultancy 植物性顧問公司」。 後來,2014-2015年之間發生好多事情,有兩個很重要的人離開我生命,一位在人間的任務圓滿了帶著祝福離開,另一位則是做了壞事還嘴硬從頭到尾幾萬行對話裡面只出現過僅僅一次的「I’m sorry for everything」,所以不帶著祝福的離開我生命了。也因為空下來的位置而有機會經驗到另一個人給的很珍貴、我已經遺忘許久的東西。接著做了一次錯誤決定而兵荒馬亂的搬到丹麥(結果發現自己傷未癒而無法忍受北歐,尤其是芬蘭。同語系的隔壁那個國家就別提了,十年後吧!),又某種程度上完成了三個作品、辦了六場展覽、弄了一場影展、還有接受並改變台灣生物藝術社群結構,以及在面對人過世的同時申請到從13歲就曾經夢想要去工作的CERN的駐村。 在這不斷急行軍、時間當三倍用的過程中,這個「曼陀羅」計劃在腦中揮之不去。曾經在每一個時間點,都默默地對自己說:「該開始囉。」只因為作品的各個元素在自己生命中曾多次說要接觸 – 像是冥想、像是儀式、像是宗教、像是微生物之間的互動、像是3D印表機、像是所謂放養自由發展而自生的概念,像是圓、像是不斷的自我提問而反思、像是抽象的鏡子,還有面對孤獨,同時重新檢視自己與每件事之間的關係。計劃延宕一年半多的好處是資源可以逐漸到位,不管是人還是知識還是經費。我想這個計劃相對於我的另外兩個完全自己開始的作品(語言與疾病)來說要簡單得太多,至少是個自己看得到形的狀態,而不是每次面對總是有太多太多情緒要被壓垮一般。雖然自己在過去一年的折騰已經很累很累,只想要每天捲成棉被卷把頭埋在枕頭堆裡,對於這次能有完整的兩個月進行計劃,還是挺期待的。   恩,就這樣開始吧。       Read More